☆、第十一章 关河冷落(8 / 11)
的安靖男儿。她其实也发现了,自己的心里还是想要一个足以让她敬仰的男儿,甚至能让她放弃安靖梦想来与之共度终身。
今后几天的工作大体相同,进行的也还算顺利。几个官员都看出来不可能将那么大批量的难民长时间留在扈县,这里没有足以养活他们的条件,距离边关也太近。对于完成登记的,身体健康的难民,扶风官府将协助他们向东迁徙,进入其他县城求生。韩庭秋又上书一封,说目前难民都靠各处帮工、帮佣为生,但是这从来不是谋生的主流,要让他们真正安定下来,最好的办法还是给予田地。他请求扶风官府以官方的名义租田给难民,每年收取田租,这样既可以让难民们做自己擅长的事,又不违背“难民不得买田地、房屋”的朝廷命令。最重要的是,田亩之中就不用痛苦于“男人干活还是女人干活”这样的事了。
官员们看看相对苦笑,说这个上书的内容太大胆,他们不敢向上呈递。庭秋笑着说不急在一时,到返回集庆还有和很多时间,各位官长慢慢斟酌。
这几天里并没有发生什么需要和神宫交集的事,韩琳嘀咕了两天也就忘了。差不多在他们到达扈县十天后,忽然得到了“扈县知县宴请”的通知。几个人都有些奇怪,历来“八阶以下无官员”,就是八阶以下在安靖已经不被是做“官”,自然也不入官场的常规应酬。他们这一行人到扈县,领头的七阶官员当天就去拜会了知县。扈县令当然也举办了接风宴,连带着两个八阶的也作为陪客同席。但是,这些事情与他们这些的小吏毫无关系,更不要说韩琳他们吏都算不上的“官家临时工”。
扈县县衙位于城南,形制标准,房屋却一点不气派。这天天气良好,风清月朗,宴席摆在花厅,竹帘隔断寒风,挑帘就是明月当空。扈县知县三十多岁,是有家名的人——家名一个“沅”字,本名“红期”。她是旧孟国人,景晴献国后自然并入劭庆,在一年半前调任扈县。对官员来说到边关之城肯定不是好事,但是沅红期反而十分兴奋——回到“旧主”麾下,她觉得这是时来运转的体现。
韩琳没心没肺,庭秋却是在官场上一路打滚过来的,一到扈县就把此地主事人的来龙去脉打听的一清二楚。他看扈县尽管还是残破些,但是作为边关重镇,战火反复侵扰之地,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由此看,沅红期算的上一个能吏。从扈县县衙内院的布置来看,她的出身应该很不错,才能即使在困难中也努力营造属于自己的优雅贵气。但是!他还是不明白这位知县把他们这些临时工客客气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