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策(2 / 13)
清军进入北京之后,在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等汉族官员的建议下,采取了一系列安抚与笼络的政策,包括:
——为崇祯皇帝发丧、祭祀,俨然以汉人的“报君父之仇”者自居。
——率先归顺的前明官员一律既往不咎、官复原职。
——废除三饷(辽饷、练饷、剿饷)。
在前明官绅看来,拖着辫子的满族人实在太讲究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清军对前明充满“同情”的政策,进一步加深了马士英、史可法等人的错觉,使他们更加坚定了与清军联合剿灭“流贼”的想法。
既然想联合,就必须派出使团去谈判,但在派谁去的问题上,弘光朝廷拿不定主意,因为谁都不想去、不敢去。
放着江南的好日子不过,到兵荒马乱的北方冒险,不是脑袋被门夹,就是吃饱了撑的!——曾经的“南混”、如今的“南漂”,绝大部分都是这样想的。于是,官大的说“工作忙,走不开”,官小的说“级别低,不够格”,总之就是一句话“谁爱去谁去,反正我不去”。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很快便冒出两个自告奋勇的人,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第一个是都督同知陈洪范,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南混”为何如此特立独行,我们很快就会知道。第二个是应天、安庆等处巡抚左懋第,这是南明屈指可数的忠勇之一,也因此次出使,被后世誉为“明末文天祥”。
六月二十一日,弘光政权的使团正式从南京出发。正使是新迁任的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左懋第,新任左都督陈洪范、新任太仆寺卿(原为兵部职方郎中)马绍愉为副使。
使团携带了弘光政权给清政权的“御书”、给“蓟国公”吴三桂的“诰敕”,以及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绸缎一万匹,浩浩荡荡沿着大运河北上。
除此之外,左懋第还带着莫可名状的沉痛心情,他实在不知道此次出使能得到什么。左懋第的心情可以理解,这个“副部长级”的使团不可谓规格不高,也什么都带上了,唯独少一样东西——谈判方针。
没有方针,谈哪门子的判?
艰难的使命
其实,此次北上和谈事关重大,弘光朝廷当然想给个方针,定个底线,但上到弘光皇帝朱由崧,下到内阁首辅马士英、督师史可法,谁也不知道底线在哪里。
虽说是联合剿贼,但有些话还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