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困境(1 / 15)
生不逢时
遇到朱以海、朱亨嘉这两个“愣头青”,朱聿键难免有“生不逢时”之感。所幸广西的那个二愣子挂了,浙江的那个虽然继续愣,但除了让郑芝龙发点牢骚以外,对福州政权没有构成什么实质上的威胁。
朱聿键真正的麻烦,还是在福州政权内部。
蹲大狱的经历,对朱聿键而言实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造就了朱聿键坚忍不拔、励精图治的性格,也塑造了他安贫若素、艰苦奋斗的品德。清代史学家徐鼒在《小腆纪年附考》中,对朱聿键有一句比较中肯的评价:“王少遭患难,慨然以复仇雪耻为务,布衣蔬食,不御酒食”。
但另一方面,常年蹲大狱也让朱聿键当政面临着一个先天的缺陷——与文臣武将相当生疏。一朝天子一朝臣,古往今来都是金科玉律。作为南明政权的最高当政者,刚出大狱的朱聿键对官场两眼一抹黑,这个局面就相当被动了。
当然,不是朱聿键不懂得招揽人才,而是常年与世隔绝,拉帮结派这种活,实在是心有余而身不给力。别说混脸熟了,就连拉几个“狱友关系”都是痴心妄想。朱聿键第一次坐牢,跟他爹做“狱友”,结果自己倒是重获自由,爹死牢里了。第二次坐牢更惨,一个人住单间,连“狱友”都没有(一般人也进不了凤阳高墙)。
没有下级,就得现招,所以朱聿键广纳人才。只要是个人,愿意跟着我抗清,照单全收,包吃包住还发工钱。(只有马士英名声太臭,没要成。)
朱聿键任命内阁大学士,一下就整出三十多人(一说二十多人)的内阁,看上去挺人才济济的,但由于没有至关重要的“票拟权”(也就是决策权),绝大多数纯属摆设。
不是群臣不想抓权,而是大权早就被朱聿键一人给抓了。(凡有批答,皆上亲为之。)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放心把大权交给一个临时拼凑起来的班子?更何况朱聿键常年蹲大狱,跟很多人还是第一次打交道,不放心是很正常的。
于是,隆武朝廷的内阁大学士成了一群“参议员”,光发言,不决策。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效率比较高。如果什么事情都要交给一个二三十人的内阁讨论,看法比较一致的还好办,遇到分歧大一点的,从早吵到晚都吵不出什么结果,大家回家睡一觉,养好精神第二天继续吵。一两次还行,长此以往的话,朱聿键要么抑郁,要么抓狂。
说完“中央”,再来看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