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殉难(2 / 12)
清军轻而易举拿下川西、川南,但对于川东的“夔东十三家”只能是“望山兴叹”,不敢轻举妄动。除了地势险要、交通不便以外,这些号称“十三家”其实远远不止十三家的抗清武装,都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有一个算是一个,都是“死心眼”。
——投降?不好意思,这俩字不认识!
“十三家”中有郝摇旗、李来亨(统率忠贞营旧部)、袁宗第、刘体纯等人。提起这些名字,我们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支多么“难缠”的武装。
一直等到朱由榔遇难、郑成功航海,清廷才开始着手准备拆除这群“钉子户”。
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四川总督李国英向朝廷上疏,提出了四川、湖广、陕西“三省会剿”的作战部署。九月,清廷正式作出批复,同意李国英的动议,调军进剿。
康熙二年(1663年)正月,四川、湖广、陕西三省清军分别从三个方向进剿夔东山区(河南也有部分驻军参战)。由于抗清武装扼险而守,战局一度陷入僵持。
七月,李来亨、刘体纯、郝摇旗在东线发起反击,取得全胜,清军“楚师全军失利”。义军挥师西向,九月与清军李国英部遭遇。义军刚经过东线大战,又长途奔袭,不幸被李国英击溃。
至年底,清军兵力不断增强,义军内部也开始出现混乱,哗变不止。十二月,清军发动新一轮进剿,义军已成强弩之末,刘体纯、潘应龙自杀殉国,郝摇旗、袁宗第、朱盛蒗等被俘,于次年十月遇害。
康熙三年(1664年)二月,李国英率部对最后一个“钉子户”李来亨部展开全面攻势。昔日令清军闻风丧胆的忠贞营绝非浪得虚名,虽然饱受排挤,最终流落山区,但“金盆虽破分量在”,战斗力依然不可小觑。
李来亨率部在茅麓山区与清军周旋,利用地形优势不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很多清军将领都丧命于此。在长达半年的围剿中,清军先后投入十多万军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李国英迫不得已,只得采取“铁桶战术”,将义军死死困在山区。八月初四,弹尽粮绝的李来亨自杀殉国。至此,夔东抗清势力被清军彻底摧毁。
相比于能征善战的“夔东十三家”,两广的抗清义师就没这么幸运了。
李定国大军从两广撤走后,留在两广继续抗清的主要有陈奇策、罗全斌、郭之奇、连成璧、王兴等部。由于兵力单薄,实际上处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