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3 / 5)
前几日满大街敲着碗筷的讨饭声,现在也几乎听不到了。
饶是这样,街上的行人还是少了很多,连带着商家的生意都冷清起来。
天气一日冷似一日,眨眼间入了冬月。
接连数日都是灰暗阴沉的天,偶见冬阳,也是惨淡无光,有气无力地悬在半空,没有半点活气儿。枯枝上的残叶,可怜兮兮地在啸风中瑟瑟发抖,更显得萧瑟凄惨。
城里讨饭的人陆陆续续又多了起来,这次任凭衙役怎么赶,他们都不肯走。
官府衙门他们不敢去,只聚集在粮店米铺门口,或者殷实人家门前讨吃食。
如果不给,他们真能堵一天的门,又哭又闹,扰得四邻不得安宁。
绝大多数人都选择息事宁人,打发他们几口吃的。
但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日子久了,这些富人也不愿意,便跑到官府去诉苦。
杨知府就找李诫拿主意,“大人,流民越聚越多,长此以往不是办法,下官以为,应赶紧向朝廷申请赈灾粮,好歹对付这一冬。”
李诫也是头疼,“河南巡抚怎么赈灾的,搞出这么多灾民!我城郊的粥场都装不下了,这些人,打打不得,赶赶不走,真是一群活祖宗。老杨,你说的法子我不是没想过,可山东不是灾区,朝廷不大可能给粮食……我先上封奏折试试吧。”
他预料得没错,折子很快被内阁打回来了,户部就俩字——没有!
李诫挠头,对同样愁眉苦脸的杨知府叹道:“看吧,还得咱自己想办法。唉,济南都这个样子,更甭提兖州等地了。号召各地的高门大户,有钱捐钱,有粮捐粮,先度过眼前这一关。尤其是咱们之前查出有兼并土地、私瞒田地嫌疑的,必须让他们出血。”
杨知府犹豫了一下,吞吞吐吐道:“物极必反,大人,咱们先前生逼这群士绅吐了不少田地出来,如今再逼他们掏银子……这些人都是有来头的,不如效仿汛期筑坝的法子,给他们一些甜头尝尝?”
“不行!”李诫拒绝得十分干脆,“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现在没到那么紧迫的时候,而且和小贪官不同,兼并土地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不能开这个口子。”
杨知府还想再劝,但见他斩钉截铁毫无商量余地的态度,只好心里暗叹一声,遵命办差去了。
每年捐银子捐粮食,赵瑀已形成习惯,早早拾掇出来,吩咐人送到前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