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6 / 9)
然而《和乐》带来的影响却没有随着温向平的改变而消退。
起初看到《和乐》的人虽然大多是偶然,然而在看见作者署名是『温知秋』时,消息便扩散而去,很快就有慕名而来的读者买回家阅读。
因着只有九百本的缘故,许多人都未能抢着,只能到处去跟亲朋好友借着看,甚至借来复印一本带回自己家。被迫冠上了个“限量版”的名声,一时间,《和乐》竟然变得赤手可热起来,倒是让温向平颇为头疼。
然而以往的《蜀山》等不同,这本书的立足之处黑暗且残忍,通篇都是灰色的色调,与题目形成了孑然相反的对比。本是冲着『温知秋式作品』去的读者不由得失望于晦涩的主题,但也有人耐着心读下来,最后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觉着温知秋写的鞭辟入里,揭示了社会的乱象,引发众人关注;也有人觉着温知秋不适合这种类型的文章,好好的一流通俗小说家不当,反去涉及只能当三流的领域,自讨苦吃。
看了笑话的杂志纷纷落井下石,称温知秋江郎才尽,又或者是贪心不足反倒落了下乘。
沽市关注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就是喜欢和温知秋杠上,甚至还专门有个“江云山”的笔名,专写温知秋的二三事。
之前温知秋“私德有亏”的风波,这位江作家也曾公开发表文章附声,后来在事情反转时立马销声匿迹。现在温知秋明晃晃的“污点”出现,江云山又是第一时间冒了出来。
“温知秋作家的自傲从一开始就看得见。所著童话虽然可圈可点,然在其尚有缺憾之时,温作家却放弃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转而攻克通俗小说。其间心理虽不能亲口听闻,也能稍作揣测,无非是首战告捷之下的信心膨胀与不甘,在金钱的驱动下贸然尝试。
“幸运的是,温作家经受住了通俗小说的考验,毕竟通俗小说在所有文体中到底门槛要更低,也最容易获得广泛受众。
“然而温作家却在正当火热之际,再次转了风向标,写开了札记。当然,凭着之前积累下的广大读者,这些作品的口碑与销量也都尚可。或许是金钱已经不被温作家放在眼中,有利无名总是缺憾,温作家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再次转换领域。
“笔者私以为,《和乐》极有可能是为即将到来的冒顿奖评选作的准备,毕竟通俗小说之流是入不了评审法眼的。然而显然易见的是,温作家这次转换风格遭遇了滑铁卢,无论是从角度立意,还是从情节设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