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功成(2 / 4)
多在两广拥有不小商业利益的势力都清楚,眼下的两广是个聚宝盆不假,却也要有吴可这样的强硬派执掌才成,不然大好局面一朝尽丧也不是什么没影的事,两广地方上的豪强势力可不是吃素的。
因为交通工具落后的缘故,这时代的人十分讲究乡土人情,地域之念排外之风十分强烈,不是什么人的实力都强到可以无视这一切的。
于是乎,尽管其间多有波折,但最后吴可还是保住了两广总督之位,当然临时执掌朝政的恭亲王也跟他交了底,他继续担任两广总督之位实在不符规矩,等到朝堂证据彻底稳定下来,同时与法国人的交涉出现转机,吴可还是得令调它处任职的。
没错,此时朝廷已与法国驻大清公使馆多次交涉,交涉的内容就是法国军队参与安南内战一事。大清方面的要求是,法国军队必须撤出安南,安南作为大清藩属国轮不到法国人插手。
法国人的态度也十分鲜明强硬,法国公使更是明确表态,法国在安南有重大利益,法国军队在安南的行动轮不到大清指手画脚。
随着时间流逝,法国人对大清了解越深,自然越发看不起腐朽堕落的朝廷。
不论是威名赫赫的曾国藩,还是新近崛起的李鸿章,说实话他们根本没底气跟法国远东势力正面硬抗,除了两广总督吴可之外,法国人在大清根本就没有顾忌的人和事。
多次交涉无果,还被法国人威胁鄙视的经历,让朝堂上一干大佬明白,想要在谈判桌上取得成果实在太难,非得在战场上给法国人狠狠一个教训,这些金法碧眼的列强才会老老实实坐下来谈判。
期间朝廷也不是没跟地方上的实力派督抚联系,无论湘系还是淮系都联系过,很隐晦的咨询他们接掌两广军政大权,并且应对法国军队的底气。
结果自然让朝堂大佬十分失望,曾国藩此时已经基本上达到了人臣顶峰,功成名就之下失了当初湘军初起时的豪情壮志。再说了对手的法国军队,就算当初湘军全盛之时都没多少把握,又何况湘军势力大损的今天?
曾国藩自污归自污,可没拿自家名声不当回事的勇气。
李鸿章曾国藩的情况差不多,正是淮军红红火火的时候,虽然垂涎两广的富庶,但也没必要眼巴巴跑去跟法国人作对。
面对法国军队,李鸿章的底气还没曾国藩足。没办法他在上海期间见识过法国军队的厉害,不认为就眼下淮军能跟法国军队呲牙裂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