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浑水摸鱼(7 / 9)
边,天上正在下雨,周围昏暗一片,身边只有她的手袋。而她双眼噙着泪水,望着平静的海面。她的长相并不美艳,但是有一种清澈动人的干净。
字幕出现,画外音同时响起:
“Rain,that’s my heart.”(雨,那是我的心。)
当然了,也有不少观众看了这则广告后,认为比DG的广告更出色更动人。而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截止六月底,Rain在中国的总销量,竟然跟DG持平。当然了,这是在两者销量都不算高的前提下。
这样似是而非的广告层出不穷。有的品牌广告不一定跟DG类似,但是广告词却很有恶意。
譬如一个叫“David”的品牌,标榜自己创始于1890年,竟然比DG还要早十多年。查理斯知道之后非常生气,派人去查,结果给他的答复是:对方的确是1890年创始的,是在佛罗伦萨小镇上的祖传小店。但不知道怎么的,也跑到中国来捣乱来了。
而消费者对此的感官是什么呢?
一时间,他们只看到大街小巷,都充斥着各种外资箱包品牌的广告。而这些广告实在令人眼花缭乱,有的叫DG有的叫David;有的说自己创始了109年(就是那个DG集团),还有的说自己创始了150年;有的说自己是意大利最正宗,有的说自己是亚平宁半岛最古老。
而价格和质量,更是层次不齐。有的明明很普通的包,却卖到3000一个;有的质量普通,但是样式不错,性价比很高,就卖300一个。
如厉致诚和林浅所料,庞大的信息量同时袭向消费者,于是他们迷惑了,彷徨了。
本来他们面前只有一个掉渣饼店,但是突然出现了十家,令他们一家都记不住。
当然了,DG在国外毕竟有很高的知名度,还是有不少固定的消费群,能将他们区分出来。但它首先进入中国的是二三线子品牌,而不是世界顶级子品牌,对它们不了解的消费者,还是占绝大多数。
于是到最后,甚至有顾客到了DG的门店,微笑着问:“你们就是那家David集团的子品牌,对吗?我最喜欢那个牌子了。哦……不是啊,那算了,不买了。”
还有人花上千元买了一个DG的新款包,高高兴兴拿着上班。结果同事一看,笑了:“我也买了个意大利包,昨天门口超市促销,200块一个,不错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