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4)(2 / 22)
爷一样,也是抽,比他爷爷瘾还大,进了三回戒毒所毛病也没改掉。
青女说,三娃子的老子、儿子都有嗜好,也是遗传,他们家到现在还困难得常揭不开锅。
郑培然说,那儿子的打扮就特别,青木川独一份儿,红头发,跟镇东的佘家成天混在一起,给佘家从外头往山里一趟一趟背东西。
冯明说那天开公审会发言的不止一个赵三娃,他记得发言的人很多,很踊跃,人们争着抢着往台上跑,控诉恶霸魏富堂罪状。字字血声声泪,人人都有一本血泪账,要报仇,要申冤,血债要用血来偿。那天的口号声在川道里久久回荡,震的林子里的鸟儿不敢下落。魏富堂跪在台子下面,脸色死灰,头上戴着纸糊的高帽子。喔,没有高帽子,戴高帽子的是他自己,那是“文革”的批斗会,跟青木川的会是两码事。魏富堂的脑袋是光着的,头天刚刚被剃了头。魏富堂的旁边是他外甥李树敏,李树敏在地上半跪半趴,不时地被站在他后边的解放军提起来,他在台上感觉到李树敏的灵魂已经出窍,在无产阶级专政强大威力的震慑面前,李树敏裤裆里变得很不清爽。他还记起来了,开公审会那天早晨,他遇到过郑培然。他遇到郑培然的时候,郑培然在提着糨糊桶刷标语。
郑培然惊奇地说,你还记得那天的我?
冯明说,记得,不但记得,而且记得一清二楚。
开公审会的时候,富堂中学已经正式改名为青木川中学,学生们都规规整整在操场台子跟前坐了,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郑培然是个例外,他要在大会之前把手里的标语贴出去,这是老师黄金义的安排。黄老师让郑培然在树上、墙上、石头上、篮球架上都贴上革命标语,能“武装”的地方都要“武装”起来,要显示出公审会的政治气氛,这是冯教导员的命令……
那天的冯明,挺拔利落,英气逼人,换上了警卫员头天为他新洗的军装,打上了新的绑腿,早早地往“斗南山庄”而来。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分区首长要来,地区政府领导要来,报社记者要来,十里三乡的农民兄弟要来,将地主土匪恶霸魏富堂、李树敏绳之以法,为劳苦大众报仇雪恨,这是大事。1952年春天的这个早晨将是一个让他和青木川所有百姓永远记住的早晨,是历史的转折。
在解放桥上,他遇到了郑培然,这个富堂中学的应届毕业生原本要到县里读高中,冯明让他暂时留下来,说在革命的关键时刻,青木川需要他这样有文化有眼光的当地青年。郑培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