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74(1 / 5)
穆家的欠银终于入了户部,秦衍之生怕再出意外,当天就宣布要动用这笔银子。
用来做什么?建学馆,建藏书馆,建学舍。
学馆的地点最开始只是在皇城的周边,城中东西南北各一个,城外五个村庄之间也会有一个,然后就是各州各郡。
朝廷的条令颁布下去的时候,各个州郡的州长和郡长都以为这又是一条可有可无的命令。谁知,随着条令下来的还有户部的拨款以及工部的官员,其中还包括监工、负责选址测量建造的工匠们。拨款入了州郡的库房,朝廷附赠账房,记录所有学馆藏书馆和学舍的出纳统计,账册在完工后会直接呈送到皇帝的桌案上。用银子最少的工部官员会升官,还要州郡自己贴补银子的官员可能降职,当然,还有一些贪官,会与同流合污的州长或者郡长一起被押解到皇城,接受刑部的审问,最后的结果也不是太严重,不过抄家而已,于是,抄家说得又再投入到学馆的建设当中。
一百万两银子能过做什么用?何况是分散到大楚的各地,基本一个州能分出五千两银子算是不错了。
学馆要建多大,藏书馆的书从哪里来,还有学舍的床位要多少,都是难题,更难的是朝廷都有规定。一个州和一个郡的要求不同,不说工部负责测量的官员焦头烂额,就连州郡的官员们也是愁得白了头。
于是,等到图纸副本送到皇帝跟前的时候,整个工部的老大们也都啧啧称奇。
学馆建在城中是常态,可是城中的土地有限,任何房舍能够占据的地方有限,工本太高,故而,有的官员直接捐赠出弃之不用多年的老屋,补一补屋顶,将花园里的老树和假山收拾一下,主院做讲堂,客舍做学舍,藏书馆就是仓库,里面订上无数的木板,从县衙抄写法典副本,官员们捐赠自家小子涂鸦的旧书,豪绅们假惺惺的买一堆赝品书籍填充其中,再低价收购一批最次等的木材敲敲打打就成了大通铺,一个可以容纳百来口人的宅院瞬间可以填满三四百来号学子。
还有人将学馆群山峻林的竹屋里面,是因为周围都是吊脚楼,几个村子层层叠叠的挂在了山壁之上。学馆就建立在最中央,苦于没法读书的孩子们从山林之中像个猴子似的挂着绳子窜入竹屋的事情时有发生,这里的藏书馆书籍有限,好歹村中最有名望的老人见多识广,每日里会在藏书阁讲课,比孩子们浪费油灯看书好。
还有人直接把船当做了学馆,船中讲课,藏书馆就是口耳相传的捕鱼技巧,牛皮纸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