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螳螂捕蝉(八)(2 / 5)
这么多年怎么会不知道台湾的战略意义。日本、英国、荷兰构架不久的对中国海上包围圈,主要靠的是日本的海军力量。台湾被中国重新夺走之后,这个包围圈也就自行解散。
6月10日晚,荷兰使者就赶到了新加坡求见英国新加坡总督。
英国得到消息比荷兰早了一天,在6月7日就得到了消息。事态的变化让英国也懵了。作为功利实用的英国外交,他们没想到中国的反应会如此强硬。英国在西太平洋有自己的舰队,如果把印度洋舰队给调来,也能处于对中国的海军优势。
问题在于英国与中国接壤,战争一旦开始,就不可能只在海上打。中国可不是日本,海军部与陆军部呈现出你死我活的斗争姿态。新加坡总督可没有挑起中英之间全面战争的权限。对于荷兰使者,英国方面只能敷衍了事。反正英国只是禁止中国在营属东南亚开展存款业务,并没有像荷兰一样干什么直接触怒中国的事情。中国知道英国是背后指使者又能如何?更何况英国还不是幕后指使者。
荷兰代表也不傻,他建议道:“我们两国在西太平洋的舰队一起到台湾附近观战吧。”
这法子也不能称为馊主意,荷兰人也已经想明白了,英国不可能真正参战。但是在“准盟友”遭到痛打的时候,英国人如果不出面,这也太说不过去。搅屎棍也是有义务的,那就是什么时候都要出现。在中国胖揍日本的时候英国袖手旁观,那等于是完全承认了中国对远东的主导权。作为世界的老大兼全世界范围内的什么都要插一脚的搅屎棍,英国如果这么做可就寒了兄弟们的心。
此时英国好歹也得出现,如果日本万一占据了海上优势,两国“围观”的军舰立刻就能加入战团打打太平拳。即便是日本一败涂地,英国与荷兰也总算是出现了,存在了,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新加坡总督到没有拒绝这个建议,即便是荷兰不提这个建议,英国也在考虑要这么做。老大难当啊!越是收缩的时候就越要存在,袖手旁观等于是仓皇而逃。所以到了6月11日,英国与荷兰的舰队迅速集结,6月12日开始向着台湾方向北上。
英国不是第一次围观中日之间的海战,甲午战争的时候他们就围观过一次,这次说起来已经是第二次。甲午战争中英国对中国北洋舰队评价并不太差,认为中国舰队其实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问题在于中国对战争的指挥就是渣。
这次中国重建的舰队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坐在1931年加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