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青萍之末(十二)(2 / 6)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至于先秦最后一个集大成者荀子的论述就更明确了,“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是以与治虽走,而是己不辍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使者乎?德道之人,乱国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
“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中国先贤们都是很厚道的人,老子就不用讲了,这位可以说是中国唯物主义的先驱。荀子更是仁者,绝不批评别人,他要求学习他的后来者们自己认清谈论对象的水平,自己“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哪怕是对那些“乱国之君,乱家之人”,荀子也认为他们“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
人民党既然以劳动人民先锋队自居,党内教育水平是相当下功夫的。党内领袖陈克作为一名被共产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拯救的王八蛋,陈克比谁都更知道胡作非为的人其实内心比谁都期待成功,比谁都更期待走上正确的道路。这些失败者的共同特点莫过于“努力学习能看到的外在表现,而不追求其内在的东西。”
而聚集在人民党旗下的,则是中国第一流乃至顶尖的人才,他们比谁都更能够理解劳动的艰辛,做事的苦难。哪怕人民党的人类行为学这门学科还有“神汉宗教”的诸多特点,也就是说开创不久,而且人民党的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