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结亲(2 / 5)
错,于廷尉是开始真正地接受他了。
那日两个人商议之后,于廷尉便依言布置了一番,当许嘉再到于家探视于永时,于永道:“阿父知道你和戴长乐关系深厚,有件事情想拜托你问一下。”
许嘉忙道:“咱两人的交情,你直接有事说事呢。”
于永闲闲地拿起一颗樱桃,道:“杨恽和戴长乐翻脸入了诏狱,你是知道的,戴长乐升任太子詹事,杨恽害怕呆在诏狱里再也出不来了,平白被戴长乐整死,所以想将他外祖著的《史记》献给皇上。阿父想让你帮忙问问戴长乐……”
许嘉笑道:“这还用问吗,戴长乐肯定不愿意了呗,这家伙嘴巴大,爱记仇着呢。”
于永叹了一声,道:“可惜杨恽的名声这么好,我阿父说杨恽在狱中,总说自己是无妄之灾,杨恽那个人嘴巴毒,你是知道的,但很少说假话,只怕是有人瞧上了戴长乐的位置,故意搞这么一出,还找了杨恽做替死鬼。”
许嘉听了忙道:“我还是去问问吧,你父亲也太小心了些。”
“小心驰得万年船吗。”
过了两日,戴长乐带着酒菜去诏狱找了杨恽叙话,两人将昔年仇怨解了开来,杨恽讨厌戴长乐嘴巴大,出身低微,靠着与刘询的关系位列朝堂之上。戴长乐则痛恨这个身世高贵、名气好的家伙,嘴巴刻薄,处处讽刺挖苦自己。
两人本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仇怨,只是谁也瞧不上谁,戴长乐有个好处,知道自己怪错了人,让人平白受了罪,再加上让杨恽在狱中呆了几个月,堵在心里的那口气全都泄了出来,便有心情拿些酒肉,仿照那些酸儒找人家来喝酒叙话生平了。
杨恽也知道“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借着戴长乐送上门来的好酒好菜,化干戈为玉帛,两人对只会背后捣鬼的张延寿都十分鄙夷。
隔了几日,又是朝会,于廷尉向刘询禀报,说杨恽已经知错,想进献其外祖司马迁费尽毕生精力写的《史记》给皇上,杨恽在于廷尉代献的奏疏上声称,如今天子圣明,大汉国富民强,朝政清明,这部《史记》也应当见天日了。
众臣子哗然,杨恽何许人也,从来高傲不低头,被他嘴巴和脾气搞的不爽的人很多,虽然杨恽的名声好,但是真和他合得来的人不多,如今杨恽在诏狱里呆不住了,终于向皇帝低头了吗?
更令人惊讶的是,司马迁花了必生的经历写《史记》,因其中有一些内容被武帝不喜,司马迁知道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