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朝天阙第一节一个美国记者的目光(三)(1 / 4)
韦伯轻轻嗯了声,又微微点头,白修德到中国的时间并不长,武汉失守前才到中国,那时战争已经打了两年,不过他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教授的学生,到中国时带着费正清教授的亲笔介绍信,因而很受当时驻华大使的重视,也因此很快崭露头角。
不过,在韦伯看来,白修德还是以西方观点在看待中国,对目前中国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并不了解,中国现在的很多问题在于这个国家缺少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自1911年满清政府下台后,这个国家便陷入混乱之中,中央政府根本无法号令全国,三十年中,现在的国民政府是权威性最高的,可即便如此,中央政府依旧无法控制西北,蒋介石提出统一军令政令,也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除了地方军阀外,国民政府还必须解决中共问题,这可能中国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经过孙中山几十年的宣传,地方军阀大都还是认同三民主义,但中共却不会,两党在建国理念上便存在差异,中共绝不会放弃他们的社会主义追求。
何柱国一个揽雀尾变单鞭收势,副官急忙跑过去,将外套给他披上,卫士将手中的杯子送过来,何柱国喝了两口,抬头便看见韦伯他们。
“韦伯先生,这么早就出来了,这是要去那呢?”何柱国的声音很洪亮,说着便向他们走过来,走了几步,便将外套取下来,搭在左手上。
“将军,您不是更早吗。”韦伯笑着迎上来。
“我是习惯了,每天都是这时候起床,打上一通太极,浑身都舒爽。”何柱国的神情很愉快:“昨晚我看你的房间灯一直亮着,想必又是在开夜车,以为你今天会晚起。”
“将军猜错了,他可不是晚起,”白修德笑道:“而是一晚没睡。”
何柱国闻言稍稍打量下韦伯,点头说道:“是这样,两眼通红,昨晚没睡好。”
韦伯笑笑,没接着往下说,他仿佛很随意的看了看四周:“今年看来是个丰收年。”
“冀东本来就是一个重要产粮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要不是战争,十年有九年都是丰收。”何柱国眯眼打量着周围的田地,冀东北部群山起伏,矿产丰富,南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块膏粱之地。
“有了这场丰收,可以缓解河北的粮荒。”白修德叹的语气中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华北粮荒惊动全国,全国各地民众纷纷慷慨解囊,向华北难民捐款捐物,可依旧非常艰难,国民政府甚至一度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