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朝天阙第一节一个美国记者的目光(十二)(3 / 4)
“呜呜呜”一列火车鸣着长笛驰过,在空中画出一条黑色轨迹。冯诡站住脚,道边两块田里面,一个老农正赶着牛犁田。水牛在前,老农在后,田土被翻过来,犁出一道深深的痕迹。
“你知道我国古代有个诗人叫陶渊明吗?”冯诡头也不回的问道,不过他似乎不在乎韦伯的回答,径直说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韦伯皱起眉头,心中却暗暗震惊,陶渊明他是知道的,中国千年以前的隐者,他的这首诗表明了对农家田园生活的悠闲,可此时冯诡念出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是他本人会在战后归隐呢?还是庄继华会在战后归隐?
想到这里,韦伯简直寒毛都竖起来了,庄继华的政治态度和威望让很多中立人士将其视为维护两党合作的重要支柱,如果这支支柱去掉,中国的和平就坍塌一半。
“冯先生这话有辞职返乡之意,这可不好,中国的复兴之路才走完第一步,今后先生施展才能的地方还多,怎么能轻言离去呢。”韦伯试探着说。
冯诡嘴边露出一丝无奈的笑意,感到自己是不是弄得太复杂了,韦伯毕竟是西方人,对东方的想法还不了解。
“问君何能尔,此中有真意,望君多思索。”韦伯停下脚步转身面对韦伯,韦伯有些愕然,不知他在说什么。
“韦伯先生,如果你想为中国战后的和平尽一份力的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韦伯望着冯诡郑重的神色,将信将疑的问:“你这是……。”
“韦伯先生,您知道吗,您的文章在美国有很大的影响力,您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发挥您的影响,让美国人民知道中国的真实情况。”冯诡的神情很郑重,要实现庄继华的计划非常艰难,延安打通了中蒙边境通道后,庄继华和他判断,延安在作立足战争的准备,而蒋介石对东北战区的分化,让他们意识到蒋介石也在作战争准备。
这两个结论让冯诡非常担心,他再三盘点庄继华的力量,感到力量还是薄弱,甚至比起邓演达的社会民主党还要薄弱,要实现庄继华的构想,必须让每一分力量发挥最大效能,他们必须要有在美国的发言人,韦伯就是他选定的人选。
这下,韦伯算是明白了,他略一沉凝便露出同意的笑容:“用中国的话来说,如能达成目的,我愿肝脑涂地。”
冯诡哈哈大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