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发展(8 / 11)
家里储存足够多的粮食,更不必担心天灾人祸导致粮价上涨。
在那个时代,饿肚子已经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事了。
所以很多吃饱了撑着的人,坐在电脑面前拍着键盘和人争论杂交水稻是否对人体有害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中国人脱离温饱线,也不过是二十几年的时间。
1959到1962年,历史上将这三年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民间叫做“粮食难关”,每一年饿死的人成千上万。真正经历过这个时代的老人,对粮食总有种年轻人不懂的执着。
此后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的发展陷入停滞,百姓的生活自然也就谈不上有所改善。改革开放之后,才重新恢复了关于粮种改良的各项研究。
直到1995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宣布凉席杂交水稻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粮食难关才算是真正过去。以此为基础,整个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短短二十年时间,整个世界的变化完全可以称得上日新月异,令人难以置信。
习惯了那样一个世界,周敏来到这里之后,自然也想做点儿什么。虽然她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未必有改变这一切的力量,但既然有了灵泉这种机遇,在能力范围之内,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哪怕一亩地增产个几十斤,结果也有可能大不相同。
万山村的变化,也给了周敏动力和信心。
她最初来到这个时代时定下的目标——做个富裕的地主婆,已经可以算得上超额完成。如今自己有了归宿,家里的外债也清还完毕,周敏自然要给自己找一个新的努力方向。
可能因为自己就是个普通人,在意的就是衣食住行。所以周敏的目标,也一直只往这些方向使劲。
虽然黄金米很好,土豆也不错,但是在周敏这个南方人看来,真正能够填饱肚子的,还是米饭。所以她选择改良的,自然是水稻。
虽然这件事很难,但有些事,不去想,不去做,又怎么能知道做不成呢?
反正就算真的不成,对现在的她来说,损失也完全承担得起。
其实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周敏未必会去做这件事。因为她很清楚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就算种子培育出来了,也未必能够推广开,或者只能在很窄的范围内推广开。
但谁让她遇上了宣斌呢?
有了朝廷的支持,要做这件事自然就容易得多。
虽然在育种上,周敏懂得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