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四六章 说“不!”的底气(1 / 4)
让美国人和法国人都失望了,面对以通用电气和普拉特·惠特尼为背景的CFM国际和IAE的逼迫,共和国并没有屈服:对于共和国来说,不给我们提供发动机也没啥,咱们也不是离开了他们的飞机就没法起飞,更不是离开他们的发动机就得赔掉内裤,现在的民航业中,燃油成本只占总成本的15%左右,BD1000也不过比西方同类产品的油耗高30%左右,算上共和国相对廉价的人工,就总利润来说,即便是采用相对落后、油耗相对较高的BD1000发动机,对共和国航空企业的影响也不大。
倒是英国人,因为得到了一笔不小的航发订单的缘故,表现的有些暧昧,虽然也跟在美国人后面咋咋呼呼的喊了几句口号,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
美国人对这件事却异常的重视,到了97年年初,连美国联邦航空局都站了出来,表示“北郡100的测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发言当中充满了暗示和威胁。
但林鸿飞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易被压力给打到的人,针对通用电气和普拉特·惠特尼的打压,林鸿飞毫不示弱的宣布了中航工业第二集团下一步的研发计划:“我们将在BD1000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改进,通过扩大涵道比、增加压缩比等方式将做大推力提升至150千牛这一等级,我们预计,将在3年内完成改进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三年内将D-30KU的最大推力从现在的126.8千牛提升至150千牛?一时间,美国人竟然为之失声!
150千牛的推力是个什么概念?这已经相当于波音公司前两年刚刚宣布的737-800型飞机上使用的CFM56-7B涡轮风扇发动机的推力,大名鼎鼎的C-17“环球霸王III”大型运输机上面使用普拉特·惠特尼公司制造的PW2040大型涡轮风扇发动机的推力也不过180千牛而已,以共和国在航空器气动外形设计方面的功底,这30千牛的推力足以通过气动外形的提升来弥补,也即意味着若是中国人决定搞C-17这种大型运输机,最大的难题:动力,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林鸿飞的这个带着浓浓挑衅和回击味道的表示一出,整个美国竟然一时间为之失声:中国人怎么就敢?!
但还没等美国人回过味来,讨论出针对中国人这一强硬回应的对策,7月份时中航工业第二集团再次宣布了一件让所有西方人越发觉得不妙的消息:“在经过近半年的连续测试之后,已经证明BD1000发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