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感谢小姐(3 / 4)
过的地方筑了几张小鱼塘,罗秋韵把所有的猪圈都修在鱼塘上面,想着以后不用单独给鱼虾喂食了。
此外,附近有一些空地,则被罗秋韵吩咐就地取材建了好些木屋,这是准备用来安置开荒时砍下的薪柴的。
因为开荒时会遇到很多树木,砍下来的树木只要整理一下,就可以当作新蔡用,自然没有浪费的道理。
与此同时,罗秋韵还让村里的妇女帮忙打听,哪里有猪仔、鸡仔卖,一户订购一点,基本上也能凑够山上放养所需,另外,谁家有果树的幼苗,她也收购,一文钱一棵,除了那些有果树的人家,村里不少得空的人家和小孩子都扛着锄头进山去挖。
罗秋韵也是这时候才知道,原来大家家里栽种的那些果树,居然都是山里挖回来的。
不过,这果树苗的质量还是不错的,乡亲们知道罗秋韵是花钱买来种的,都很实在,挖回来的幼苗尽量不伤着根须,许多甚至连泥土一起搬了回来,大大增加了成活率。
众人热火朝天地干了二十多天,总算把后山那几百亩地开发出来了,大部分按山势修成阶梯状的梯地,上面种着果树,养着小鸡,远远看去甚为壮观。
平坦处有好些砖瓦房,除了安置余彪一家,还剩下不少空着的,打算将来当库房用。
此外,原木构造的木屋也特别引人注目,里面满满堆着一格格的薪柴,倘若保存妥当,罗秋韵这回怕是十几年也不用愁没薪柴烧火了。
溪边的几个鱼塘,则是这山地里镶嵌的“大珠子”,一个个从上而下,从里往外串成一条斜线,再种一些香蕉、大蕉在塘基上,俨然有种后世桑基鱼塘的风格。
村里因为这茬,罗家再次成了大家议论的中心,便是罗秋韵上学堂那边也有人收到风声,鼓吹夫子过来春游的。
当然,他们那都是好奇而已,毕竟古代人们买山就只是买山,并没有人像罗秋韵这般折腾的,而且整出来的效果还不错,倘若那些果树都长大一些开起花甚至结果了,对于文人墨客而言,便是一处游玩的绝佳场所。
至于乡亲们,最为羡慕的是那些鸡场、猪圈,这一年下来得赚多少钱?
要不是罗秋韵当初投入更大,想必立马就会有许多人跟风学他一学。
对此,罗秋韵没有任何表示,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反正以后收益如何,这都是以后的事,现在她可一直在亏本呢,要不是鸿福楼那边知道她缺钱提前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