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识货人(2 / 3)
应倒让他吃惊,二叔是什么人物,几张手稿竟然能让二叔惊喜?
“这两封信怎么卖?”长风拿着手稿不撒手,看样子是非常的中意。
刘峰见状不由得一怔,没想到自己觉得一毛不值的东西竟然真有人问价。看架势,似乎这东西还不一般!
“老板,这两封信难道不卖?”长风看见刘峰发直不说话,眉头微蹙又问了一句。
有些时候东西稀罕,摊主摆着招揽人气,到了真有人询价的时候反倒不喊价。
“既然摆着自然要卖。”旁边的顾盼开口说着,“只是这价钱不固定,要看买得人是不是懂行!”
长风顺着声音瞧过来,这才发现旁边还站着两个十三四的半大孩子。一看穿着打扮就能看出不是城里孩子,说话带着一股子外地口音。听这话里的意思,难不成手稿是这丫头的?
“我要是能说清楚这信的来历,你就白送不成?”长风觉得顾盼有点意思。
“白送?小少爷看我这一身穿戴像不缺钱的大小姐吗?”顾盼笑着,“清楚这信来历的人肯定知道它的价值,应该不会给个白菜价吧?这样的价钱,其实是对这信的贬低,更是买家对自己判断不自信的表现。”
“哪里冒出来的野丫头?”旁边的少年上下打量着顾盼,一副非常感兴趣的样子。
“这位小少爷,潘家园虽然是个市场,却有很多口耳相传祖辈遵守的规矩。其中有一条就是,不问交易双方的身份,不问东西的来路。而且正如少爷所言,我不过是个不入流的山村野丫头,哪里来得并不重要。”
“两位少爷,这信有什么名堂?”刘峰听见几个人对话,又看见长风攥着信不松手,非常好奇这到底是什么值钱的东西。
顾盼也盯着长风瞧,想要听听他究竟对这信了解多少。
“这两封信是康有为和张勋在商量恢复帝制。因为此事关系重大,害怕走漏风声,所以在信中二人均不称呼对方名字,也不落款。
康有为在书法上力倡北碑,其书自成一格。康体书写上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长锋羊毫所发挥出的特有的粗茁、浑重和厚实效果在他书作中有很好的体现,迥然异于赵之谦的顿方挫折、节奏流动,也不同于何绍基的单一圆劲而少见枯笔,这是他的别开生面处。
至于线条张扬带出结构的动荡,否定四平八稳的创作,也是清代碑学的总体特征表现。逆笔藏锋,迟送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