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1 / 4)
“公司C轮融资还能成功吗?”
最近半年多来,这个巨大的问号,悬于所有宸昆员工的心头。
TermSheet(投资意向书)收了很多份,谈判团队也是走了一拨又来一拨,车水马龙,络绎不绝,都记不清换过多少拨了。
就是没有一拨成功的。
又是周一的例会,公司高管们也终于沉不住气了。轮到钱总发言时,他气馁地提出放弃,“C轮融资就算了吧。耗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看不到一点点希望。有这功夫,还是提高提高产能吧。”钱总在公司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说出的话,往往能代表公司高层们的共同心声。
对于他此言背后的动机,唐以微多少能猜到一些。
他是公司创立初期的元老,手里自然握有期权,随着公司不断壮大,A轮、B轮融资后,他持有的股权不断被稀释,那种感觉就像从他口袋里往外掏钱一样,让他不爽。
所以唐以微完全能理解。
但是要想把宸昆科技这块蛋糕做大,经历几轮融资、股权稀释是必由之路。
钱总作为公司元老,有如此负面情绪,说出如此目光短浅的话,唐以微却并不想出言苛责他。他是个外行,一切源于他不熟悉融资游戏规则。
唐以微向来喜欢用数据说话:“与天使、A轮、B轮不同,C轮往往预示着更大的融资金额,也预示着更大的融资难度。创投圈有个创业魔咒,叫“C轮死”,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所谓“C轮死”,就是说90%的B轮公司拿不到C轮投资。2017年创投圈给出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1000个种子轮创投项目,最后拿到C轮的只有2.5家。”
何其残酷!
“所以说,C轮是理性的,也是成熟的,它即考验融资人的实力和盈利能力,也考验投资人的眼力和定力。”
每一轮融资过后,下一轮融资的难度,都呈几何式增长。创投圈没有慈善家,能混到C轮的公司都是行业的独角兽。
这是一组真实的、也令人信服的数据,高管们当然无话可说。
说完了C轮的难度,接下来就是钱总的股权稀释的忧虑,当然这应该也是公司内部众多高管的忧虑。
唐以微派出了一颗超大定心丸,“钱总,你的期权是在公司创业初期,一共是5%,A轮融资后变成了2.5%,B轮融资后变成了1.25%。从表面上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