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章 隔热层出了问题(2 / 5)
.他们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写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中.
陈耕大将曾问钱雪森,中国人搞火箭行不行?钱雪森说,外国人能搞,为什么中国人不行?中国人比他们矮半截么?
正是中国航天人坚定的信念与执着的努力,造就了中国人的飞天梦。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壮哉!航天人!
王永知院士这般人物,楚浩自然是认识的。
他是航天技术专家,华夏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
1952年考入水木大学航空系,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导弹设计专业,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当选华夏工程院首批院士。
至于说,楚浩为什么会这么清楚,是因为在前世,2010年的时候,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知星”
院士长期致力于华夏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参加和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2个运载火箭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参与主持完成了华夏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主持了总体技术方案设计,组织了研制、试验中的总体技术协调,提出了一系列推动华夏载人航天工程跨越式发展的设计思路,正确处理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
“楚老师,说笑,我才应该说久闻大名才对。”
说到这,王永知院士笑了笑,:“我这可不是客套,论起知名度,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楚老师的名号都远远比我响亮的多,成就也比我高的多。”
的确,楚浩不论是从名望还是成就上来说,都是华夏科研界的领军人物,而且还是铁板钉钉的诺奖获得者,论起这些虚的东西,着实要比王永知高上一些。
楚浩搔了搔后脑勺,有些不好意思,“论对华夏所作出的贡献,我与您相比,真是拍马不能及。”
又客套了几句,王永知将石老和楚浩,都请到会议室。
“既然楚老师已经来了,那我就不说什么废话了,直接进入正题。”王永知刚一落座就说道。
楚浩揉了揉鼻子,他感觉这次的事情,恐怕比他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因为他已经从王永知的行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