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1 / 5)
到了这最后一关, 也就只有一道考题,那就是策问。
这策问可以是阁老出题,亦可以是皇帝亲自出题。
当谢越彦正襟危坐在位子上,看到发到他手里的试卷上的策问时, 他就明白这题肯定是明德帝亲出无疑了。
《问沛县之水何治?!》
材料为:明德二十三年夏末, 黄河在铜山县韩家堂决口六十余丈,黄水由陵子、孟山等湖注入洪泽湖, 沿途居民田庐被淹;沛县等十余州县遭水灾,冲塌房屋众多;浙江台州、黄宕、太平海潮, 淹毙三千余口,灾民七万余人。
大水所到之处浮木撞桥, 遂攻铁索尽断, 而河流泛滥, 并淹两岸房屋, 房屋尽被冲压,已成石滩。
沛县受灾最为严重, 署衙、仓廒、监狱均被冲毀,八十八名犯人只剩四十四名,因案卷冲失,书办淹死, 其犯人姓名、罪名无凭可稽考。漫溃堤畻二三十丈, 县城厢内外水高一丈七八尺不等, 大水冲塌城垣, 城与大水相通, 大水将近一月不消。被水之初,一万余人赴四散逃荒。
简直触目惊心!
看得出来上次郢王萧临渊带来的那幅《千里饿殍图》当真把明德帝气得不轻,但同时也让这位贫苦出身的皇帝心中暗自警醒了。
自从来到京城后,谢越彦就命小海暗中收集了许多关于朝堂动向的情报,其中就有这一条。
他曾与李伯父和宋松安讨论过此次会试是否会成为策问考题,却没想到会试时并不见其踪影,却原来出在了这殿试之上。
只是谢越彦收得的情报也只有一个大概模糊的情况,却并没有这样准确的数字展现眼前,让人胆战心惊。
一向淡然的谢越彦眉头微蹙。
难怪郢王萧临渊会背了那样一幅图回来,若是不及时赈灾怕是会动摇国本啊。
答策题一般要联系古今对问题进行全方面的剖析和展开,要提出当下治国方针中的不足和你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这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要太过放飞自我,随意指责朝政。
那是在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
因为这些人都会在读卷官这关前便败下阵来,皇帝根本不会听见。
防的就是一些想要靠谏言博出位的。
对于沛县大水一事,谢越彦心中早有计较,在心中又打了一遍腹稿后,才从容不迫的拿笔,凝神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