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4 / 6)
,他自始至终不知道石咏那里到底出了什么事儿,但他只要见到大哥无恙归来,心里就像吃了一枚定心丸似的,早早去休息,准备第二场的考试。
第二日石咏起了个大早送兄弟去应考,三日后又将石喻从贡院接回来。
这第二场会试考的乃是时政策论,一共也是五道题。兄弟两人从贡院回来的路上,石喻便将这些题目一起告诉了兄长。石咏听去,这五道题一道是关于在各地设置官学的、一道是关于现今的土地政策的、一道是关于工商税的、一道关于铜钱“劣币驱除良币”现象的,最后还有一道是关于外交政策的。
石咏听了这些题目实在是心痒难搔,甚至有种冲动想将会试这些考生们的答卷取来看看。他知道会试的考题往往代表着国家政策的风向,如今雍正登基之后,大力推行新政不说,外交也被推上了议事日程,这从会试的考题里也可见一斑。也只有这样,能自上而下地将这些要务重视起来,将来才会少出一些“牙而成国”之类的笑话,泱泱大国才不会固步自封。
这样想着,石咏满是欣喜,对石喻说:“这些题目,对你来说,一点儿也不难吧!”
他料定石喻对这些时事都是了解的,除了外交政策正是他这个做兄长的本职工作之外,铜禁、商税、土地,都是常听年熙石喻他们谈起的话题。至于官学的利弊,石喻本人就在官学里就读,对这些想必深有感触。
最令石咏欣慰的是,这一次会试取士的考题,再也不是四书五经的天下。若是考生只读八股,不了解时政,是绝对答不好这些题的。由此可见,在雍正朝,国家取士也正从死读书读死书的向有真知灼见的有识之士转变。
他也很庆幸石喻当初通过乡试之后没有马上参加会试,而是积累了一段时间,对时政与世情有了更多的了解。
石喻听见石咏这样问,他只笑嘻嘻地答了一句:“大哥,考完不兴对答案!”
石喻说完,脸上笑容渐敛,道:“不过我也听说了,好像还是第三场的结果最为重要。”
会试第三场,就只考四书五经的经义题,是最传统的取士方法。由康熙朝延续至今,会试第三场的结果所占比重最大。
石咏当即笑道:“可是那难道还能难得倒你?”
石喻:……那倒也是哦!
转天石喻便又进贡院考最后一场,连考三场,很多人到这一刻已经撑不住了。考场里确有发生士子在考场中晕厥,或是染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