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3 / 8)
无实权,兼且,谢阁老虽拥者众,但臣与之并无干系。再者,陛下身居九重,又对谢阁老信重甚深,先帝大抵是担忧陛下一时意气,将之当做无稽之谈,这才未径直来寻陛下,而是将之交托于臣——臣一时斗胆揣测,陛下赎罪。”
天兴帝又低头看了眼手中书翰。
因他父亲生前多年不肯见他,常以书翰鞭策他用功进学,故他对他父亲的字迹再熟悉不过。他可笃定这封书翰确系他父亲亲笔,但上头的陈说却透着怪异。
他父亲在指斥了谢思言的诸般劣迹后,笔锋一转,自道自家如今得了金仙点化,不眷人间繁华,要寻处悟道,以求来日登仙。
无论佛道,他父亲都信些,宫中也常有僧道往来,但说他父亲不眷繁华、不趋权势,打死他也不信。哪怕那点化他父亲的是三清祖师、释迦牟尼,他也不信。
说自己死而复生,却不现身,这是最不合常理之处。
仲晁见天兴帝面上阴晴不定,又劝了几句,可效用不大,遂告退离去。
外间谣言未平,京畿又出了新的乱子——漕帮帮众与官兵争道,相持不下,演至械斗,死伤者众。顺天府尹抓了几个参与其中的漕帮帮众,鞫审之下,一干案犯供称是因着背后有靠山,这才行事有恃无恐。
部分御史群起攻之,要求彻查此事。紧跟着,北直隶巡按郭旭上奏弹劾谢思言,称在保定府发现了谢思言的一处别居,其屋宇厅堂嵯峨若殿,椽梁雀替多有僭越,俨然宫阙。
不几日,先前被关押在狱的漕帮帮众禁不住严刑拷问,终于吐口,称漕帮的靠山便是内阁次辅谢思言。
至此,几乎各方矛头都指向了谢思言。谢思言登科时本就尚处绮纨之岁,后头更是在短短几年之内一飞冲天,跻身阁臣,又因他行事自来便是风雷之势,朝中对他不满的大有人在,一时间浑水摸鱼的、挟私报复的,纷纷上奏口诛笔伐。
司礼监班房每日被这些弹劾奏章堆得满满当当,天兴帝瞧着都脑壳疼,然而身为当事者的谢思言却始终泰然自若。
就在众人翘首等着瞧谢思言如何为自己申辩、如何跟仲晁理论之际,谢思言终于有了举动。
不是反击,更不是辩说,而是上奏请求致仕。
众皆哗然。
须知,此刻一句不辩而致仕,不仅显得心虚,而且愈加显出一层胁迫之意。有人笑谢思言年轻气盛,有人叹谢思言这怕是昏了头,但内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