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1 / 4)
平溪村的溪流水量大的地方地势不太行, 需要人力改造。而更重要的是, 宋问发现自己太想当然了,溪流倒是穿村而过, 可对面山高,溪流的水最多能浇灌溪边的田地,再高些就不行了。溪边滩涂面积倒是不小,可惜水稻也畏水,水太多了, 水稻死得更快。
少原县令、里正与两位工部员外郎商议,选定不下究竟是在村子水量最大处建大的水车, 还是平均下来,尽量兼顾着多造几个小水车。就算是要造小水车,选在什么位置造,离谁家的田地近, 可不单单是水量能决定的。
造水车对于少原县令和两位工部员外郎, 甚至里正都是功绩, 他们肯定会上十万分上心,宋问乐得放手, 招呼了一声,与萧略一道上山去找找如今见着已经水流十分小的那处水源。
俗话说, 靠山吃山,宋问也有上山看看山上有没有什么山货的心思。嘴馋是一回事,也有想着为村子想个赚钱法子的意思。
原身虽然会下地,但大多数时候都在读书, 对山上有什么,都是打猎的宋父口述的,翻了翻记忆,具体什么模样是完全没有头绪,且名字全都是当地方言的叫法,宋问努努力,翻译失败,只能自己上山看。
萧略出身皇家,年少时不曾离过京城。后来父亲谋反失败,他自请从军,镇守边关,而边关连年大仗小仗不断,多是不毛之地,他还真没应季在山上找过什么山货。
萧略听宋问问自己,想了想认真说:“我吃得最多的山货,大概就是兔子、野猪之类的。这些个头适中,好抓,能一顿吃完,也不用路上带着,很不错。”
宋问:“……”我吃个水果罢了,你管兔子、野猪这种叫山货?!
萧略全没注意到宋问的刹那沉默,继续认真说:“不过宋大人要是想着为村里添个赚钱法子,这不太可行,村里百姓能打猎得少。”
他还心中高兴宋问难得有不擅长的,觑着他面色,小心建议他放弃“山货”这条赚钱法子。
宋问:“……”
山腰上正好有一串小孩儿的说笑声传来,解救了宋问。他赶紧举目张望,拒绝跟萧略说话,正见着三五个小孩儿提着竹子编成的篮子,蹦跳着下山。透过篮子的缝隙,以及篮子外头沾着的红渍,宋问眼睛一下子就亮了杨梅。
是了,平溪村位置要是参照现代中国的地形,该是华东。七月可不就是杨梅正好吃的最后一波季节么!
宋问喊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