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雄起(3 / 9)
阿济格率领的西路大军从武昌先行撤退,九月,多铎率领的中路大军、准塔率领的东路大军从南京班师回朝,清军在长江一线、钱塘江西岸的防守兵力相当薄弱。
其三,为抵制“剃发令”,长江下游南岸地区百姓自发起来抗争,钱塘江以东地区在鲁监国的领导下也与清军隔江对峙,有效地牵制了博洛率领的留守力量,使其短时间内无暇南顾。
面对天赐良机,隆武皇帝朱聿键满怀信心,制定了光复故土的“两步走”路线图:
第一步,分东、西两路进军。东路从福建出发,沿东北方向进入浙江,收复杭州后继续北上;西路从湖南出发,北抵长江,收复武昌后顺江而下。最后,两路大军对长江南岸形成夹击之势,一举收复南京,占据江南半壁江山,是为“半功”。
第二步,重新以南京为基地、武昌为依托,整军北上,收复中原,将清军赶出山海关,是为“全功”。
雄起,朱聿键
画蓝图容易,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朱聿键深知这个道理。长年蹲大狱的经历,造就了朱聿键善于思考和总结的性格。
从崇祯、弘光两朝的悲剧中,朱聿键总结了两大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
第一,南明最大的敌人是清政权,“流贼”则是可以联合的同盟军。
毫不夸张地说,朱聿键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的。清军是最大的威胁,是每个人都能看得出来的,但如何定位与“流贼”的关系,弘光政权一直都“拎不清”。
弘光政权与“流贼”势同水火,甚至不惜采取“联虏平寇”的策略,归根结底还是囿于阶级的成见(一边是地主官僚,一边是农民百姓),还有历史的包袱太沉重(崇祯死于“流贼”之手)。结果,“虏”没联上,“寇”也没平,弘光自己先挂掉了。弘光政权的覆灭,证明这条路线是极端错误的,属于不识时务,损己利人。
为了对抗强敌,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大敌当前,只有“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形势逼人,另类朱聿键力挽狂澜,顺应时代潮流,确立了“联寇抗清”的总策略。
第二,党争是亡国祸首,不消除党争,就不可能夺取胜利。
史学家普遍认为,明朝之亡,亡于党争,其实朱聿键早就看到了这一点。
面对天下的乱局,崇祯时期的“北漂”,弘光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