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整顿(2 / 16)
俘。侥幸逃脱后,杨展在叙州(今四川宜宾)一带组织军队抵抗。隆武二年(1646)进抵嘉定、峨眉一带建立根据地,致力于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成为当时四川全境唯一自给有余的地区。
——川南有三股,分别是王祥、侯永锡和马应试。
王祥,前明参将,后任遵义总兵。永历元年(1647年)六月,王祥曾率军进抵顺庆府(今四川南充),命部将王命臣驻守,大肆盘剥百姓。次年,清夔州镇总兵卢光祖、叙南镇总兵马化豹、永宁镇总兵柏永馥率兵合击顺庆,王命臣溃败南逃。此后,王祥便盘踞于遵义、江津、合州(今重庆合川)、彭水、黔江一带,与贵阳的皮熊遥相呼应。
前明永宁总兵侯永锡的兵力不多,主要在永宁(今四川叙永)一带活动。
马应试原任泸州卫指挥佥事,此时也拼凑出一支武装,盘踞在泸州、富顺一带。
——川东南有一股,即于大海、李占春部。
于大海、李占春是南明重庆守将曾英的义子,曾英被孙可望的大西军残部杀死后,于大海、李占春便统率旧部撤离重庆,在涪州(今重庆涪陵)、长寿、垫江一带活动。
——川东北有两股,分别是“三谭”和“摇黄十三家”。
“三谭”是指前明忠州卫(今重庆忠县)世袭卫官谭文、谭诣、谭弘三兄弟,主要活动在忠州、万县(今重庆万州)、夔州(今重庆奉节)地区。
“摇黄十三家”确切地说不算一股,而是一个派系众多、组织松散的“联盟”。“摇黄十三家”的前身,是打着“摇黄军”的旗号,活动在川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遭到官军镇压后,这些起义军的残部纷纷聚拢在川东北的三峡地区。虽然统称“十三家”,实际上数量远远不止十三支。这些势力类似于占山为王的“山匪”,互不买账,各自为政,主要首领有袁韬、刘惟明、白蛟龙、呼九思、杨秉胤、景可勤、张显等人。
四川内战
四川的局面一片混乱,既归因于张献忠垮台之后的“半真空状态”,也跟永历政权委任四川官员的杂乱无章有直接的关系。
弘光时期,四川作为“寇乱重灾区”,官员的任命还是比较有章法的,主要有三位:
“一号首长”王应熊,字非熊,四川巴县(今重庆巴南区)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弘光建政后,王应熊被委任为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督川、湖、云、贵军务,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