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整顿(3 / 16)
办“川寇”。孙可望占领遵义时,王应熊躲进山区,于永历元年(1647年)病逝。
“二号首长”樊一蘅,字君带,四川叙州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弘光时期被任命为总督川、陕军务,跟随王应熊“剿贼”。
“三号首长”马乾,任四川巡抚,在与入川的清军作战中阵亡。
弘光时期的“三巨头”死了俩,领导班子需要重新组建。永历朝廷这一“重组”,彻底乱套了,主要官员的任命如下:
樊一蘅留任川陕总督。
调偏沅巡抚李乾德任川东北巡抚,不久升任总督。
朱容藩任总督川东军务。
杨乔然、江而文任巡抚,杨不久升任总督。
詹天颜任川北巡抚。
范文光任川南巡抚。
——糊涂了吧?其实所有人都糊涂!
总督、巡抚这样的高级官员本该“一个萝卜一个坑”,结果却是“一抓一大把”,麻烦很快就出现了:听谁指挥?
名义上归樊一蘅统一指挥,但同为“总督”的李乾德、朱容藩、杨乔然根本不买他的账,樊一蘅“无所施节制,但保叙州一郡而已”,混得比清军的四川巡抚李国英还要惨。人家虽然也只守着保宁一府,但好歹说话有人听,樊一蘅却只能“自产自销”。
李乾德、朱容藩、杨乔然不买樊一蘅的账,相互之间也不买账,下面的巡抚更别提了,全都“各自署置,官多于民”。反正四川军阀多,靠着一个是一个。官帽顶个屁用,全凭枪杆子说话!
各怀鬼胎的朝廷官员,加上拥兵自重的军阀,整个四川岂止是一锅粥,简直就是一团乱麻!
福建的乱局,主要表现在“浙系”、“闽系”、“地方系”几大派系互不买账、各自为战,而四川的乱局,除了派系更多、协调更难以外,还有更致命的一条:抗清的没有,打内战大大的有!
从永历二年(1648年)至永历三年(1649年),四川内战频发,规模比较大的就有四场。
第一场内战是杨展、马应试、王祥之间的“川南会战”。
王祥盘踞在遵义、江津一带,大肆盘剥地方,搞得民不聊生。永历二年(1648年)初,有人唆使时任四川巡按御史的钱邦芑,向实力比较雄厚的杨展求援,请他出兵川南“替天行道”、“伸张正义”。
钱邦芑做了多年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