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4)(15 / 26)
好办法,只是眼下离乡试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为了让苏颐能在乡试拔得头筹,她只能想出这样的速成之法,希望苏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一学冯亦彻的遣词造句之力。
当然了,这并不是沐萦之的杀手锏。
☆、95.第 95 章
沐萦之每日给冯亦彻和苏颐的命题, 其实并不全是她自己想出来的。
她收集了近年来各省乡试的题目,参详过后, 拟了二三十个出来,列了一份清单让刘安递到沐相那里, 几日后,沐相差清河送了一份单子回来, 往上面添了几个题目, 还有几个题目上批了红。
沐萦之看过之后, 当着清河的面把单子烧了,心里就有了眉目。
朝廷乡试的题目是各省学政先拟出来送到礼部过目, 每个省报上来的,不一定就是本省用, 为了避免作弊, 都是掐去头尾,交由礼部尚书一人进行定夺和分配, 密封好发回各省。
礼部尚书是温相的人,但礼部之中亦有沐相的人。
虽不能知道最终定下的题目是哪一个,但礼部今年要考究的几个方向是有眉目的。
沐萦之一面让苏颐继续练笔, 一面从苏颐的文章里将这几个最重要的题目挑出来,与冯亦彻一起将这几篇文章反复修改和润色,最后交到沐相那边, 请他进行点评。
一直到临考前两天, 才将这几篇可以堪称完美的文章交给苏颐, 让他将文章全部背下来。
苏颐看着这几篇文章, 目瞪口呆。
这几篇文都是由他的底稿修改而来,看着十分的熟悉,可仔细看又不觉得是他的东西。
看完之后,苏颐对沐萦之可以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个计划堪称天衣无缝。
原本,沐萦之让冯亦彻直接写几篇出来叫苏颐背诵是最便捷的,但是她没有这么做。一则冯亦彻的个人行文风格太过明显,待放榜之后别人见是苏颐,自然会起疑心。二则这些文章本来是苏颐写出来的骨架子,他要在短时间内背诵下来的速度比去背别人的文章快许多。第三则是最重要的一点,文章保留了苏颐的优点和特点,将来即使他再也写不出来这么好的文章,旁人也不会疑心这些文章是别人代笔,只会感慨他的天才是灵光乍现。
冯亦彻最初对这个计划是有些不齿的,认为这是作弊有违公道,会影响其余考生的名次,然而沐萦之和苏颐都振振有词说事有轻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